昆明智泽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

秉承“仁义、专业、高效、增值、全心全意”的服务理念!

作者:  发布于:2022-03-07

    7

    3月3日,昆明市召开全市质量工作会议。市委常委、副市长孙群出席会议并讲话。会议通报了全市质量工作情况;西山区人民政府、高新区管委会作交流发言。

    孙群副市长指出,推动质量提升、建设质量强市,事关昆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,各级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,聚焦民生消费质量升级、产业基础质量、质量安全监管、质量品牌打造,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。他强调,一是要在提升质量供给能力方面重点发力,在旅游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。二是在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方面重点发力,构建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协同发展机制;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,树立质量第一意识,讲好昆明质量故事。三是在提升质量创新能力方面重点发力,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质量创新体系。四是在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方面重点发力,开展“一带一路”中老铁路沿线城市质量发展“协同合作”,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,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质量服务综合体,力争3年内实现全面提升并进入全国前列,助力昆明市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。

    会上,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德鸿通报昆明市质量工作情况,他表示,近年来,昆明市多项质量工作指标领跑全省,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从2018年全国64位跃居2020年全国第4位,其中公共事业领域满意度排全国第一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、政府质量工作社会公众满意度、服务质量监测三项指标连续两年排全省第一。2021年,在云南州市政府质量工作“省考”中排名第一,实现“三连冠”。

    围绕服务发展,昆明市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、市政府目标考核,发布全省首个市长质量奖评审规则地方标准,编制全省首个计量器具监督抽查工作规范流通领域地方标准,在全省率先制定《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分类评价细则》。推动跨区域质量资源共建共享,与福州、杭州等城市,以及玉溪、普洱、西双版纳等“一带一路”中老铁路沿线城市开展市场监管领域政务服务合作。建设“昆明质量在线”平台,新增国家级、省级质量激励项目190项,新增质量基础建设激励项目90项。28个国家级、省级标准化组织落户昆明,建成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19个。在特色农产品、食品药品、装备制造等9个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,实施“千家企业质量提升工程”,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24项。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,全面启动22个项目建设。累计培育中国质量奖提名奖4个,省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16个,市长质量奖及提名奖34个。推进质量监督工作,查办各类质量违法案件312件,同比增长110%。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,对586件不合格产品100%后处理。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401个,1.58万家单位进行“放心消费在昆明”承诺,创建数量全省第一,挽回消费者经济损失8722万元。

    李德鸿局长表示,2022年,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产业发展暨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工作会议精神,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真抓实干,聚焦民生质量、产业基础质量等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,进一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,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。具体来说,昆明市将聚焦四个方面,推进全市质量工作迈上新台阶。一是聚焦民生消费质量升级,实施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。定期开展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、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、政府质量工作满意度测评。探索实施企业分类分级质量帮扶机制,持续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,在旅游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。开展“优质服务昆明行”,做好公共服务质量整改提升,争取会展服务评价类地方标准全国首发。二是聚焦产业基础质量,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。推进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集成服务,建好“昆明质量在线”平台,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质量服务综合体。实施标准化战略,推动地方标准制定、企事业单位的国家标准制修订。强化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事中事后监管,争取完成700个公开标准、260个抽查标准,实现违法标准100%督促整改。确保重点管理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及合格率达标,开展计量惠民专项监督检查,持续开展“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”。以RCEP为契机,做好绿色产品认证服务,推动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。三是聚焦质量安全监管,提升质量高效能治理水平。落实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,加强危险化学品及包装物、容器和燃气具等产品质量隐患排查整治,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的市场主体100%进行处理,对各县(市)区后处理工作抽查率不低于20%。四是聚焦质量品牌打造,加强质量创新能力建设。启动第十届市长质量奖申报培育帮扶工作,开展质量管理成果交流互鉴。打造“质量昆明”质量文化品牌,办好第四届昆明品牌故事大赛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,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机制,促进质量创新成果实施协同保护服务和推广运用。